(著名批评家栗宪庭)
12月17日,宋庄画家村案终审宣判:购买农民房宅基地房屋不合法,画家被判90天内腾退农民房事件,本网记者就此事,于18日采访了曾经对画家李玉兰进行捐款资助的著名批评家栗宪庭。
记者:怎样看待此案的终审判决?
栗宪庭:这个问题法律上从50年代起,一直没有解决好,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当时艺术家买房,从我的角度来说,不存在犯法的问题,中国不存在买土地,因为买房子从来没有说买地,是买房子。这个案子目前重要得是要找一些专家进行评估,重要的是赔偿金的问题,即使输了无所谓,作为镇政府,我想还是希望艺术家能留在这里,因为艺术家确实给当地农民、政府带来直接利益。
记者:这里面存在什么问题?
栗宪庭:宋庄是提供了一个模式,解决社会问题,这里面带来了新的经济变革问题,新的生产结构,对于这个对国家来说没有相应政策,国家对于发展的问题,我想将来会做出相应政策,就像特区深圳,珠海,使这样的结构稳定下来,解决新的生产关系。
记者:此案对艺术家群体波动大吗?
栗宪庭:现在还看不到太大波动,因为整个议论还是偏向艺术家的,包括好多村民现在没有起诉,是处于观望。
记者:正在宋庄规划的美术馆和艺术园区是什么性质?
栗宪庭:美术馆和买农民房不一样。宋庄美术馆是村里的,当地政府自己建设的公益性美术馆,其他美术馆是商家以租地的形式建设的,是地的使用权利。他们不涉及这个问题。村里专门规划了一块荒地,建设文化创意园区,是有特殊政策,比如,建美术馆、画廊,私人工作室等,这不属于小产权,不属于农业用地。它的合法性是一个公共空间,是北京市批的文化创意园区。
记者:从95年,因圆明园画家村的解散,开始以圆明园艺术家为主的艺术群体向宋庄的集体大迁徒。那时的宋庄是什么情况?
栗宪庭:我95年在宋庄盖房,记得当时都是泥巴路,周边环境很差。10几年前,有很多艺术家就开始聚集到宋庄,这种聚集改变了当地的一种生态结构,起初农民生活很难保障,农民有很多闲置的地,有的农民进城打工,从94年宋庄画家村开始萌芽,一些在北京追求梦想的艺术家在这里租住农宅,生活创作。
记者:艺术家聚集宋庄以后?
栗宪庭:但是艺术家聚集宋庄以后,使宋庄的经济有了改变,由于画家的入住,也改变了当地的生产模式。就小堡村去年的统计,房租收入占700多万,其它的,美术用品商店、画廊等等又是一笔收入,这就提供了一种模式,近年来,全国越来越多的艺术类院校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很多成为了流浪艺术家,这些流浪艺术家就会聚集——宋庄,包括早期的798,而宋庄是提供了一个模式,是解决的社会问题。现在宋庄已经是文化创意产业区。
记者:怎么看其它的艺术链条?
栗宪庭:从圆明园、宋庄、798、草场地等都是在城市边缘,都是解决废弃的厂房,正是这些没有办法用的土地,解决了画家的居住问题。像798这个艺术链,这个链条式必须存在的,它周边是有艺术家工作室,它会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商业化对艺术冲击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对艺术有不好的影响,一方面又给艺术家一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