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演于世博会上的艺术之争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是为展示英国工业发展的伟大成果,向世人展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此之前,欧洲就已有举办工业产品博览会的先例,以此来推广本国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宣传新产品。1851年第一届英国伦敦世博会的举办,是一场规模更大的世界性博览会。和之前的工业产品博览会相比,伦敦世博会最大的不同是开始邀请国外的产品参加,以及艺术的加入。在筹备第一届世博会时,当时英国阿尔伯特亲王就提到“艺术和工业创作并非是某个国家的专有财产和权利,而是全世界的共有财产”。由此看来,在世博会创办之初,艺术就已经成为重要的部分,向全世界展现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魅力。
可是,艺术品的展示和科技产品有很大的区别,艺术品没有像科技产品的先进性标准作为评判,即没有统一的衡量尺度来测定艺术品的高低。于是,艺术品的入展就衍生出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是19世纪中叶及下半叶欧洲艺术发展状况的写照,也让我们看到了世博会的发展历程。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欧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1887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标志着欧洲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极大革新。在艺术上,资产阶级和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新需求不仅带来了一个全新时代所具有的全新艺术内容,更标志着一种全新艺术观念的产生。这是一种对于古典艺术的再次模仿和追捧,强调学习前人典范的“学院派”成为主要的艺术形式,至19世纪中叶,已俨然拥有巩固的艺术地位,在官方沙龙中展出的都是此类风格的作品。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被认为是最高的艺术典范,而非“古典主义”的作品则被无情地排斥在主流艺术之外。
19世纪具有创新意义的艺术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一方面官方机构拒绝这些艺术作品在沙龙里展出,另外当时的艺术评论家们对其大肆讥讽。在这样的氛围下,非学院派的艺术家们生存环境之困难不言而喻,他们只能选择向这些官方的老学究低头,默默在小画室里进行个人创作而不为人所知,除此之外他们只有向社会公开他们的宣言,向官方沙龙和策展人叫板。19世纪中叶的艺术家们不再选择沉默,他们开始了行动,而当时搞得轰轰烈烈的世博会正是一个绝佳的契机。
第一位叫板世博会的艺术家——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
现实主义大师库尔贝首当其冲不再沉默,当他的几件作品遭受1855年巴黎世博会(当时称巴黎世界工农业与艺术博览会)的拒绝时,他公开向世博会叫板。《奥南的葬礼》和《画室》,这两件作品被后世认为是写实主义的杰作,却在当时无情地排除在入展名单之外。这样的结果,库尔贝不能接受,作为回应,他在艺术宫的对面架起了帐篷,自己筹划展览以示对抗,并且对外售票和出版图录。这种行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对当时法国垄断艺术界的沙龙委员会是一种挑战,也引起了评论家们的极端批评。但无论出现了多么残酷的恶言批评,毕竟他的公开行为受到了关注。作为有全世界范围影响力的世博会,这次行为影响甚广,绝对不容小视。
《画室》从构图上展示出三个层次:左边,有一位商人、一对工人夫妇、一个猎人和一位老人,这些人是艺术的门外汉;右边,是画家的亲朋好友,是出入于美展之中、懂得艺术的人,其中有尚弗勒里、普鲁东和波德莱尔;当中便是画家自己,还有他的模特儿和一个孩子。库尔贝巧妙地用光线表现出了画面的三个层次,也塑造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相貌及表情。整幅作品的中心就是库尔贝和他的画板,画板和构图面之间产生一个角度,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感,同时也突出了画面的中心位置,表达出画家在画室中的创作活动是最高的现实地位。
《画室》的公开展出对库尔贝来说特别重要,因为这幅画概括了他的思想——关于造型,也关于肖像。库尔贝利用从15世纪中期意大利圣坛三联画发展而来的形式,发表他对人生经历和真实生活的“宣言”,就如同他在副标题中所提:这是“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真实寓言”。库尔贝的艺术观念大大区别于当时的“官方”艺术,引起了艺术界及社会的强烈反响。
当然,仅凭库尔贝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这一击固然有力,但不能使顽固的沙龙体系瞬间瓦解,但在这场对抗中,库尔贝并不是孤军奋战,在他身边有一群艺术家支持他的行动,他们一直在为艺术观念之转变努力着。几年之后,相似事件再次发生,如出一辙。
公开叫板世博会的后继者——马奈(Manet Edouard,1832—1883年)
1867年,安格尔已经过世,于是便出现了争夺“绘画王位”宝座的情况。在当年巴黎世博会上,迈斯纳胜过热罗姆而最终赢得了荣誉,受到极大的关注。当时在被拒绝的名单中有一位艺术家同样不服,于是他和库尔贝一起在世博会对面举办了展览,他就是马奈。在这个展览中便有他非常重要的作品《马克西米连皇帝的死刑》和《吹横笛的少年》。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被拒的艺术家有很多,其中不乏日后成为重要艺术家的人,比如毕沙罗、塞尚、莫奈等。
马奈并没有接受现实,他和库尔贝在艺术宫的对面再一次公开举办展览。在马奈自己印制的小目录里有一个短小前言,写道“马奈先生……从不妄想消灭先前的绘画或创造新的绘画,他只不过要做他自己,而不要做某一个别人”。今天回顾这届世博会,当年的赢家没有因此名扬天下,相反落榜的名单中大多成为后来闻名于世的艺术家。其实,这并不是马奈遭受的第一次拒绝。马奈最受争议的一件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在1863年沙龙评审中,就没有被委员会接纳。那一年被拒的艺术作品有很多,拿破仑三世迫于压力,将这些被拒绝的展品单独展览,称作“被拒美展”(Salon des Refusés),马奈的画列在“沐浴”类中。
《草地上的午餐》是马奈向文艺复兴借用的一个熟知的主题,在构图的设计中运用了相互交错的拱形和三角形。这种构图最早出现在14世纪乔托的作品中,而在16世纪的意大利臻于成熟。马奈在《草地上的午餐》里画了四个人:维克托里娜·默兰(他最喜欢的模特儿)、欧仁·马奈(他的兄弟)、费迪南·列昂霍夫(雕塑家,他未来的姻兄),以及一个弯着腰、像维纳斯一样的人物,成为风景画的一个背景。这些人被他安排在一系列复杂而相互交错的三角形结构中,画面主体部分的两位衣冠楚楚的男子及一位裸体女子的组合,被视为毫无修养的表现,实在荒唐透顶。而画家对色彩对比的大胆尝试,也恼怒了当时艺术界的头面人物。
马奈的创新在构图、空间表现和画面处理中表现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木刻的影响,表现在作品中有椭圆形的透视、线条图案、不对称的构图和有层次的色块,1866年创作的《吹横笛的少年》即是一个极佳的例子。《吹横笛的少年》表现出了平面式的人像,依靠粗线条的轮廓线和大片的色块展示出人物的形象。孩子左脚稍有表现出投影,但只表示位置与距离,我们却无从得知他站在哪里。种种这些因素造就了一个飘忽的形象,游移于画平面与地面之间,而这恰恰正是马奈自己创造的空间。
马奈的技巧其实来自于学院派的传统,从他在造型、构图与色彩的处理上,可以看到前辈大师对他的影响。但是他并没有被学院派的条条框框捆住手脚,凭借着他对古典大师们的理解,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对同时代及后世的画家产生巨大的影响。库尔贝和马奈为把绘画从学院式束缚下解放出来作出了贡献,当然这不仅他们创作了绘画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们把作品拿出去展览。库尔贝在1855年自办的画展和他与马奈在1867年合办的那一次,就为19世纪70年代的印象派提供了先例,也拓宽了前进的道路。不久之后,一场战争使这个帝国和旧式的艺术传统一起陨落。
当年进入官方沙龙步履艰难的艺术家们如今已是公认的绘画大师,曾经受到颇大争议的印象派如今却是世界美术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艺术流派。在全球各大主要拍卖会的成交价排行榜上,前10名中经常有他们的身影。一百多年前墨守成规的艺术界接受着新艺术观念的挑战,世博会公然遭受叫板,到如今以开放姿态迎接全世界人民的世博会,我们不得不感叹这百年来的风云变幻,也深刻感受到不可阻挡的艺术发展趋势。
这些生动的故事上演于世博会的舞台。世博会如一个重要的见证者目睹着150年来的艺术发展,也让世人看到了世博会的发展。如今的世博会已是个全球化的、开放的、多元化的盛会,各民族灿烂文化和先进科技在此交流和融合。当年被排除在世博会大门之外的艺术作品也即将登上2010上海世博会的大舞台,这必定引来各国的游客驻足参观,也必然引起不小的轰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