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以心夺心,方世聪绘画艺术的卓越内核
底谓
芝麻
Rank: 1



UID 7137
精华 0
积分 49
帖子 19
威望 49
艺术币 5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8-12-2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9-3-5 21: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以心夺心,方世聪绘画艺术的卓越内核

无论是在方世聪先生个人的画展上,还是在他新近出版的《冰与火,方世聪艺术人生文献集》的画册里,一种莫名的疑惑始终令我内心感到某种不安。因为我发现,每每当自己越是有意识地去体验方先生的作品,就越无法准确地感受到它们的风格倾向。我难以想象,那些似乎连艺术风格都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油画作品,却再再给人以不可抵御的震撼!因而我开始怀疑,是否自己忽略了美学中某个重要环节,以至于使我们的审美解读出现了误区?否则怎么会在方先生的绘画表现和审美感受之间,出现了一块“百慕大三角洲”?
应该说,我关注方先生的作品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还在靳之林教授门下苦习绘画技法时,就已在报刊、杂志上发现了方先生许多非同凡响的画作。他那精准酣畅的写实技法、明快强烈的光感效应和纯朴可亲的平民造型,都曾给予我极为深刻的印象。因为当时,享誉全国的青年画家大多是有“重大”题材支撑的,比如表现鲁迅精神之《永不休战》的汤小铭、赞誉革命军队以往无前之《黄河颂》、《占领总统府》的陈逸飞等等。而方世聪是个例外,他似乎并不在意所谓时代意义的创作,他只关注于自己的亲身感受,所以他的作品里总是那些工人、农民、老师之类的鲜活形象。
很有一段时间,方先生不见了,等我听说他是到西方艺术的大本营欧洲去开采艺术瑰宝,到印象派的老巢法国去体验另一种艺术理念时,光阴已经流入了21世纪。如果说,2000年那次他在上海美术馆的个展虽说让我感到“离谱”,但仍然可以捕捉到某种艺术倾向的话,那么新近在上海档案馆的个展作品,则使我对他的艺术表现彻底迷失了方向!在这次画展中,我看到了莫奈《日出印象》的笔法出现在了《惠安仙姑》的围巾上、看到了达芬奇《蒙纳丽萨》的微笑出现在了《沂蒙山小花》的脸上,看到了高更《黄色背景前三个塔希提妇女》的肤色出现在了《巴厘岛公主》恬静的肌肤上、看到了马蒂斯的线条……、凡高的笔触……吴昌硕的泼墨……。我简直没法相信,这是方世聪一个人的艺术表现。他是我所见到的所有大师中,唯一一个可称之为技法集大成者!然而,这所有的技法在他这里都改姓换名,成了方世聪的艺术佐料!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个才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小女生,她在参观留言簿上的一条感言使我如梦初醒。她说:“观赏方世聪大师的画,令我强烈地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心在跳动,感受到他们的心声……”我想是的,方先生所画的一切,都是在用自己的心灵去刻画对象的心灵。所以,任何表现手法、任何风格,对他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让我庆幸的是,不久,我就因工作原因拜见了这位仰慕已久的大师,并且证实了自己的推测。他告诉我:“在画面中最激动人心的并非是纯粹形式的东西,而是势、力、神、韵、气机等。”他认为:“灵感思维是心灵的产物。它是经过艺术家长期修炼,且与外物碰撞所产生的心灵火花。由这种心灵火花引发的爆炸,最终必然导致火山的剧烈喷发……这一切不是为了愉悦他人,不是为了某种功利,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念,更准确地说是自我心象的外溢和物化!”
我突然感到老子的一句名言用在方世聪先生的艺术理念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即“大象无形”。我深深地为这位大师数十年来把“心”奉献给绘画艺术事业的执着精神所感动;更为不久前得知方世聪先生苦行之后,终于竖起了“心象派”的大旗而欣慰。我相信,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复兴的开始!

顶部
[广告]
底谓
芝麻
Rank: 1



UID 7137
精华 0
积分 49
帖子 19
威望 49
艺术币 5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8-12-2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9-3-5 21: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方世聪的绘画艺术及其心象派的时代意义

近日,享誉东西方的法籍华人著名油画家方世聪不同时期的心象派代表作,在位于外滩的上海市档案馆集中展出,一时间成为文化艺术界的热谈话题。
方世聪先生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5岁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上世纪60年代就读于上海美专,师从吴大羽、俞云阶等中国一流油画大师。至70年代,其肖像人物作品已于国内流传甚广,以至于到70、80年代之交,以《金发夹》、《老师》等刻画平凡人物灵魂世界的作品为代表,显示出其绘画艺术已臻非凡的程度。1987年,方世聪先生怀着勇攀世界油画艺术之巅的壮志,毅然舍弃了舒适的生活环境荣誉,踏上了海外探索之路。二十余年来,方先生的足迹遍布欧美及东南亚各地,不仅研读了世界历代油画大师的精品力作,甚至深入艺术家们的故地,亲身体验大师们的生活环境与创作时的心境,从中把握艺术创作的真谛。在大师们思想和精神的激发下,方世聪先生的创作日益升华,《星辰》、《凯旋》、《缘生》、《巴厘岛公主》、《法国面纱》、《彩云》等大量精品在世界许多地方陆续展出,博得了法、英、德、美等国艺术圈内外的高度赞誉,甚至得到了英国王子查尔斯、法国文学、艺术界的青睐。在长期的艺术涉猎、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中,方世聪先生不仅获得了丰厚的感性经验,而且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美学认知,从而摆脱了必然王国的桎梏,进入了二度空间艺术的自由世界,且开创了极具时代意义的心象派。
方世聪先生的绘画精品在沪展出后,人们不仅为其精湛的艺术感染力所震撼,同时也被心象派“以心作画”背后的艺术理念所吸引。心象派之所以能够在东西方强手如云的绘画界异军凸起,是因其在探索艺术真理的同时,还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在分析研究经典哲学一元论(描述空间关系的形式逻辑)和二元论(描述时间关系的辩证逻辑)各自利弊的基础上,对宇宙万物的内在联系、生成、互动、变化现象提出了 “三元流转变化观”。而心象派赖以发展的美学理论——“三元心象传导说”(画家心象→被画者心象→观画者心象),也是在上述哲学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博览古今中外思想、艺术大师们对美的诸多见解,其大抵可作四类:一是将美归为客观事物本身。二是将美归于人类的主观意识。三则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四是强调美属于社会实践的产物。心象派不仅承认美具有人的主观性,同时,也承认其需要客观存在的参与。但心象派摆脱了以往美学家们从观念到观念的研究模式,由生物学入手,对人类的神经系统及其基本运作方式加以考察。他们指出,人的五种感觉神经在同时或连贯的情况下,彼此间会建立起原始通道。以后当其中一部分感觉神经被刺激,其刺激信号会经“原始通道”激活其余的感觉神经。由于被激活的感觉神经所反映的事物并非真的存在,故而心象派称之为“虚拟事物”。这种“虚拟事物”在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中成立之后,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和其他真实或虚拟事物的刺激反复重组,从而形成一个独立于客观世界的虚拟世界。值得注意的是,虚拟事物对于人类神经系统的激发作用与真实事物的刺激作用具有某种等效性,因而它同样可以对人的生理、心理乃至情绪构成影响。《尸子•贵言》中有云:“心者,身之君也。”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心”不仅统帅全身,而且还是思维(虚拟世界运转)的核心。因而唐代的司马祯在其《坐忘论•收心》中说:“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这就是为什么方世聪先生会认为:只有“心象”这一概念,能够贴切地涵盖所有真实和非真实的虚拟事物乃至虚拟世界的原因。
心象派认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其大脑神经系统中的虚拟世界,亦即他的心象。所以,心象派画家在绘制人物肖像时,不仅是在刻画画家自己的心象,更重要的是刻画被画者的心象。他们认为,只要能刻画出自己心中所捕捉到的被画者的心象,采用任何表现手法都是合理的。这一点,在心象派大师方世聪的绘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我们不是在他个人的画展上,同时看到《金发夹》、《小顽童》、《节庆》、《岛国阳光》、《圆觉菩萨》等风格、笔法乃至色彩关系完全不同的作品,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它们本出自一人之手!然而,所有这些画面人物都深刻地映现着他们被画家激活了的“心象”,以至于观者决不会将他们的身世、心念,甚至欲望混为一谈。
一切艺术品,都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情绪来实现其存在价值的。不过心象派画家相信,艺术品是否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并不取决于画家是否有这样的愿望,而是取决于画家是否有效地将自己捕捉到的客观事物或虚拟事物的心迹,通过自己的心念,以及眼睛和手的“转译”,注入于画面形象之中,使画面形象亦具有其当有的心象。即如河水不需要设定自己怎样去运载竹木,而只需要让自己永远追随着低处向前奔流;竹木遇到奔流的河水,自然会被运载而去的。
方世聪及其同道们经过数十年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而逐渐形成的心象派,是中国的绘画史上近百年来徐悲鸿、吴大羽、林风眠、赵无极、靳尚谊等大师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从文化本质上融和民族精神,由意念到意象,以心揣摩、随心所欲的创作硕果。就世界绘画艺术而言,心象派在美学上所确立的强调内涵的中国元素,冲破了西方后印象派以来造型艺术惟变形化的轻薄局面,给绘画形式与内在精神的统一在理性和实践上赋予了现代价值。

顶部
底谓
芝麻
Rank: 1



UID 7137
精华 0
积分 49
帖子 19
威望 49
艺术币 5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8-12-2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9-3-5 21: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FANG的心象派绘画艺术

久已享誉中国的法籍华人油画家JULIEN FANG 带着他近二十年在巴黎艺术修炼的底蕴,近日,在位于中国上海黄浦江边的上海市档案馆,展出了他近百幅油画、色粉画(Pastel)及素描作品,给当地文化艺术界带来不小的震动。
FANG出生于一个法文翻译家庭,5岁丧父,母亲在孤独和贫寒中培养FANG学习绘画。因为她发现,FANG对绘画格外痴迷。20世纪60年代,FANG就读于当时中国最好的美术院校上海美专,师从吴大羽、俞云阶等著名画家。毕业后,FANG被国家分配去专门从事领袖肖像的绘制工作。其间,他利用业余时间,画了大量自己身边十分喜爱的人物。他们大多是工人和农民,都带有很深的时代痕迹。其中,《老师》、《金发夹》、《东方少女》等作品最令人难以忘怀。
1987年,FANG万分欣喜地接受了巴黎国立装饰美术学院院长Miehel Tourlier 先生的邀请,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巴黎进行学术考察。从此,他潜心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苦心寻找两种文化融合的基础。1991年,他在巴黎南郊Ris-Orangis艺术家村落安置了自己的工作室,并与几位法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画家一起组织了“蜂房画会”(La Rache de Ris),每年举办一次个人展览或联合展览。
由于受到巴黎自由创作环境和当代艺术的影响,一种全新的思想和图式渐渐在FANG的画面中形成。其艺术表现既不完全属于东方,亦不完全属于西方;既有传统精神,又有现代感。那是一些精灵在广袤的空间中遨游,时隐时现。色彩丰富鲜美。同时,FANG博览各类画展,研究思考的范围日益渊博。他说:“我不但要画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还要画看不见的生命。”他将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的作品称为《宇宙人生》。当他的新作在巴黎外交部所属的Bernanous 画廊展出时,不少法国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好久没有看到那么好的作品了!”“FANG,你不要改变你的画风啊,太棒了!”《幸福之舞》、《生命流泣》、《和平世界》、《混沌初开》等画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中,除了FANG的艺术个性外,还可以看到法国野兽派的影响、中国书法的自动性、东方神秘主义和佛教的思想。而构图布局、色彩关系等却又充满了当代的综合气息,并洋溢出自然的生机。十年前,一位法国的艺术评论家曾这样评论FANG的作品:“这是一面特殊的镜子,从另一个角度折射着人生。”
无论FANG的艺术创作如何逼近精神极至,他却从未停止过以朋友和邻居为情感寄托的肖像创作。他在绘制这些作品时总是以心观心。那些肖像不但神态肖似,切能强烈地引发观者的共鸣。用FANG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在“用心作画”(”Par le coeur et traverce Son ame.””Cette Coeur est plus grande que la ciele”)。因此,FANG的人物画,具有以心夺心的魔力。观者常常被画中人物的心态和韵味所吸引。《法国面纱》、《纯净的微笑》、《巴黎小顽童》等均为这类人物画的极品之作。长期以来,FANG的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地观赏者的喜爱,英国查尔斯王子(Prince Charl)、法国阿尔封斯•都德纪念馆(Maison Alfonce Daudai)、上海美术馆、上海档案馆以及美国、澳洲、东南亚等众多的收藏家分别收藏了他不同时期的作品。
1998年,FANG应法国作家协会(La Maison des Ecrivens Francaise)邀请,在该会的艺术理论研讨会上作了《肖像艺术与文学关系》的专题演讲。他说:“艺术中的直觉很重要。它是个性修养和心灵的产物。它包含在文学和科学之中,而绘画则更直接。人物肖像是画家的心象(Image du Coeurs 或 Xin Xiang),即画家本人的情感和对人物内质感受理解心迹的物化。它可以超越艺术手法的界限。”这就是为什么FANG的艺术创作,能渗透古典主义的造型、野兽派的色彩关系、现代艺术的抽象性乃至文艺复兴前宗教艺术的虔诚等。
如果说FANG的艺术表现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中国元素,那么他现在的艺术成就则更多地体现了法国元素。如今,他凭着超越国度,超越时代的艺术责任感,以举世瞩目的法国文化,去感染、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艺术的变革。正如中国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闵希文先生所言:“继赵无极、朱德群之后,JULIEN方无疑将是巴黎华人艺术界第二代群体中一位了不起的大师!”

顶部
底谓
芝麻
Rank: 1



UID 7137
精华 0
积分 49
帖子 19
威望 49
艺术币 5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8-12-2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9-3-5 21: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解读方世聪和他代表的心象派

一个时期以来,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油画家方世聪及其所代表的心象派绘画,成了美术圈里的热谈话题。人们在对华人也能形成独立的画派感到惊叹之余,更多的是对心象派的艺术理念及其时代意义感到难以把握。其实,了解方世聪先生(甚至包括仅仅欣赏过其作品)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认定,即方先生是在以心作画!的确,在方先生的作品中,人们不仅能够看到来自画家“心灵的形象”,而且还能看到来自画面人物“形象的心灵”。这种“观其形而能悟其心”的艺术感染力,是古往今来所有艺术大师的共性。其中自然隐含着某种美学真谛!
不错,“以心作画”是数十年来方世聪先生的作画原则,也是心象派绘画逐渐形成的原始动因。不过,真正促使心象派绘画能够独立于世界绘画艺术之林的决定因素,还在于中国几代艺术家长期观察、探索、实践,关照自我,从心所欲,从而归纳出了一套涵有本体论、认识论乃至方法论的全新哲学体系,以及由之而形成的美学理论。

一、对世界本体的重新参悟
    心象派画家们在对自然科学的诸多研究成果进行考察比较后认为,宇宙间所有的事物是在具体的时空中流转变化的。从绝对的立场来说,事物是不会往复变化的。即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此,经典的二元论哲学所揭示的“阴与阳”、“有与无”等彼此往复变化的定律,在现实中往往难以运用。事物的流转变化得到了科学理论的有力支持,例如,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心象派画家们正是由事物流转变化的共性,提出了包容以往一元论(描述事物空间关系的形式逻辑)和二元论(描述事物时间关系的辩证逻辑)在内的,具有本体意义的“三元流转变化观”。即一个事物,至少要通过另外两种形态,才能转变回原来的形态。

二、自然科学引发认识论和美学的修正
美是什么?古今中外众多思想、艺术大师对之见解各异。不过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将美归为客观事物本身。如俄国著名思想家、美学家别林斯基就曾指出:“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事物里。”(《别林斯基论文学》)另一类则认为,美是人类的一种主观意识。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莫即认为:美只是某种形象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第三类则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持这种观点者指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第四类是强调,美属于社会实践的产物。如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美的研究与欣赏丛刊2》重庆出版社)
心象派不仅承认美具有人的主观性,同时,也承认其需要客观存在的参与。但心象派摆脱了以往美学家们从观念到观念的研究模式,以“三元流转变化观”为指导,从生物学入手,对人类的神经系统及其基本运作方式加以考察,提出了视觉空间艺术的“三元心象传导说”(即画家心象→被画者心象(包括画内、画外)→观画者心象的彼此互动)。
他们指出:人的五种感官(所谓第六感官尚不确切,故未列入)是在同一时空中工作的。当某些事物的出现同时刺激了两种以上的感官,如鞭炮突然在某人脚上爆炸,此人不仅听到了声音,还看到了火花,感到了疼痛,闻到了烟硝味,于是他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四种感觉神经便一起汇集于大脑神经系统,并建立了这四种感觉神经组织之间的原始通道。日后,这个人若再次听到类似鞭炮爆炸的声音,该感觉神经就会将这一刺激沿着那个神经组织间的原始通道唤醒其他感觉,如火花的形象、疼痛感乃至烟硝味。而此时那些被引发的感觉,其所显现的事物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一种“虚拟事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记忆或幻觉。这种“虚拟事物”在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中成立之后,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和其他感觉(包括真实的和虚拟的)反复重组,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客观世界的虚拟世界。人类的语言、文字以及电脑数码等系统,就是分别由音频、光波和数字符号等组织起来的虚拟世界。经过重组的虚拟事物,可以和客观存在的事物相类似,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真实再现”或“合逻辑性”;也可以和真实的事物完全不同(诸如人头与鱼尾结合、白兔与月亮结合之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幻想”、“想像”和“创造”。
值得注意的是,虚拟事物对于人类神经系统的激发作用与真实事物的刺激作用具有某种等效性,因而其同样可以对人的生理、心理乃至情绪构成影响。《尸子•贵言》中有云:“心者,身之君也。” 《孟子•告子上》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心”不仅统帅全身,而且还是思维(虚拟世界运转)的核心。因而唐代的司马祯在其《坐忘论•收心》中说:“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在这里,心实际上包容着“思”,即大脑神经系统的“虚拟”行为。而心之“虚拟世界”的状况就是它的“象”。此即为什么方世聪先生会认为:只有“心象”这一概念,能够贴切地涵盖所有真实和非真实的虚拟事物乃至虚拟世界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自然界里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像关系,并非仅存在于人类神经系统和客观事物之间,磁场就可以使穿越它的电子改变轨迹,其效果与玻璃可以使穿越它的光线改变轨迹完全一样;甚至,两者的运算公式也是完全一致的。可见,人类的心象并不是仅仅滋生于人类大脑中就结束了,它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演义出来,比如通过绘画,将心象中的视觉形象转译为点线面和色彩等二维空间形象;通过音乐,将心中的形象转译为音频的高低、节奏和旋律。

三、哲学的成就推动艺术表现进入新时代
据了解,在心象派看来,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其大脑神经系统中的虚拟世界,亦即其心象。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决定了他的思想本质,那么一个人的思想本质,也就等同于其所具有的心象。所以,心象派画家在绘制人物肖像时,不仅是在刻画自己的心迹,更重要的是努力刻画被画者的心象。他们认为,只要能刻画出自己心中所捕捉到的被画者的心象,采用任何表现手法都是合理的。这一点,在心象派画家方世聪的绘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我们不是在他个人的画展上,同时看到《玛丽亚》、《金发夹》、《小顽童》、《书法家》、《岛国阳光》和《圆觉菩萨》等风格、笔法乃至色彩关系完全不同的作品,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它们本出自一人之手!然而,所有这些画面人物都深刻地映现着他们被画家激活了的“心象”,以至于观者决不会将他们的身世、心念,甚至欲望混为一谈。心象派这种将作者的心象、模特(及画面角色)的心象和欣赏者的心象三位一体化,从而由本质上突破了前人提出的单纯属于画家主观意念的“意象”范畴。
在心象派看来,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只是他们的生命形式不同而已。同样,一切事物都是具有心象的,只是它们构成心象的形式不同而已,即如染色体可以载有遗传密码、光碟可以用另一种排列方式纪录音乐和图像等。一个事物虽不能同时以另一种事物的形式存在,但却可以将自己转译成另一种事物,如光能可以转变成电能、胶片上的银粒可以感光记录形象一样。人类的心象虽不同于石头、草木、星系的心象(本质),但却可以通过感知等,参悟到与客观事物心象等效的形式。当我们面对艺术家笔下的《星辰》时,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正反两个变形的人体吗?不,如果这样理解那就太浅薄了。那是银河!人和生命体都是由无数原子、分子组成的。这些密集的原子、分子相对于其周边的空间,不就像银河相对于太空一样吗?而正反的人体图象,仿似阴阳日月遥相对映,不正是揭示了星系流转的心象吗?
一切艺术品,都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情感来实现其存在价值的。不过心象派画家相信,艺术品是否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不仅画家要有这样的愿望,更取决于画家要有效地将自己捕捉到的客观事物或虚拟事物的心念,通过自己凝练的心象,以及眼睛、手、画笔、颜料等连续“转译”,注入于画面图象之中,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幅作品就一定会影响欣赏者的心理,进而对观众产生作用。即如河水不需要设定自己怎样去运载竹木,而只需要让自己永远随着低处向前奔流;竹木遇到奔流的河水,自然会被运载而去的。这样的见地,其美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方世聪及其同道们经过数十年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而逐渐形成的心象派,是中国的绘画史上近百年来徐悲鸿、吴大羽、林风眠、赵无极、靳尚谊等大师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从文化本质上融和民族精神,由意念到意象,以心揣摩、随心所欲的创作硕果。就世界绘画艺术而言,心象派在美学上所确立的强调内涵的中国元素,冲破了西方后印象派以来造型艺术惟变形化的轻薄局面,给绘画形式与内在精神的统一在理性和实践上赋予了现代价值。

顶部
luraaa
芝麻
Rank: 1



UID 7589
精华 0
积分 12
帖子 2
威望 12
艺术币 1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9-3-5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9-3-6 08: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添加 luraaa 为MSN好友 通过MSN和 luraaa 交谈
楼主英明~





















仙遁斗罗大陆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2 19:27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 2001-2007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100793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21世纪艺术网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