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西方文学的密林(书山一叶)
赵沛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近来推出的《外国文学史话》一书,横越东西方,纵贯数千载,皇皇500万字,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东西方外国文学领域中精彩的作家生活、作品本事、逸闻掌故、佳话趣事,读来恍如漫步文学长廊,一路饱览文学发展的画卷,并在不经意间受到作者的点拨,对文学大师们的杰作心领神会。
近年来,有两种新的倾向在国内外的研究领域悄然出现,其一是注意采用高层次综合研究的视角,纵横捭阖,把握现象间更深层的本质联系;其二是注意形象化,让理论插上想象的翅膀,让理性和感性结为伴侣,从而加强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间的有机结合。《外国文学史话》一书正是这两种倾向的具体实践。
早在100多年前,歌德在思考康德的哲学体系时,就曾对文学的本质做出过智慧的推测:“知解力高攀不上自然,人只有把自己提高到最高理性的高度,才可以接触到一切物理的和伦理的本原现象所出自的神。神既藏在这种本原现象背后,又借这种本原现象而显现出来。”(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1982,P183)歌德在这里说的最高理性,近于康德所说的判断力和克罗齐所说的直觉,是他对自然界和自由界的哲学概括。这里说的神,无异于神秘化了的事物运动的根本法则。文学就是要凭借审美判断力和审美直觉,从本原现象中直接地发现法则的感性显现,以艺术形象表现这种显现中流露出的“神”。如果从艺术的特质出发,思考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我们就会发现,艺术的真谛的确就在这里。
从史话的内容来说,作家与世界发生的综合关联乃是艺术所依据的自然,因而生活是作家的也是文学的生命源头,由于它的综合性和直觉性是人的知解力所无法企及的,因而它的一切丰富的、性情的内容只能诉诸人的“最高理性”,即诉诸人的灵魂。一个文学家,他艺术地表达的东西就植根于他的生活、尊重他的生活,领会他的生活,才能领会他的创作的根底。这大概就是这部文学史话得以问世的内在契机吧。
由于在方法论、本体论上采取了区别于单纯文学史的立场和视角,因而它不取论述而取叙事的风格,展示的不是情景的理论,而是理论的情景。虽然以写人写事为主,但它却并不远离学术,相反,它将学术的考证论辩和分析发现融进故事,将理解文学的契机和根由揭示给人看,所以毋宁说它是一部“形象论著”,它所要做的,就是在文学的本事和原型中,在作家主体的生活和心灵世界中,见出文学的内涵以及这内涵的主客观成因。正因如此,它才以迷人的往事,真切的情怀“文学地表现文学”,并带给人以美感、学识和陶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