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李公明:读书是为了迎接一个伟大的日子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o0o0o0o0o
苹果
Rank: 5Rank: 5


UID 356
精华 4
积分 341
帖子 109
威望 341
艺术币 362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7-11-15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6-8 09: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李公明:读书是为了迎接一个伟大的日子

李公明有一个颇为瘮人的比喻,将读书比作磨刀,在他看来,“刀磨利了,既砍不了柴,更不敢杀人,只有在内心点燃柴薪,向敌人举起大刀”。顺着这个路子说,如果书房就是他的磨刀房的话,李公明也应该是广州城中手持利刃之人,因为他家中的书,实在太多了。     一进门,视线完全被高高堆起的书挡住,狭长的走廊两侧全是书架,中间的走道,也被几排低矮的移动书架占据。椅子上堆的也是书,客厅里没有沙发,根本没有喝茶聊天的地方,可以说,客厅完全没有客厅的模样了。如果书架上没有女主人精心买回的小布偶装饰,这屋子更像是一间资料室。
    客厅勉强摆下了两张书桌:一张是李公明的,另外一张供太太李行远使用。夫妇两人都执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书是几十年来一起积攒下来的。不过,用李行远的话说,她买的书,数量要少一点,如果这间“书房”由她来做主,“家里的书,不会多成现在这个样子”。
    1
    这实际上是一家人在书缝里生活的实例。主人尽可能地找出地方来放书,屋子里靠墙的空间,基本上被书架占据,原来的厨房也改为藏书室,被书塞得满满的,仅留出一条通道,方便取书;厨房则被移到楼上。同样酷爱读书的儿子的卧室也被他自己的书塞满,一堆书对他已成包围之势。
    “书不能再多了!”李行远说,书满为患成为他们最为头疼的生活问题,但是,买书成瘾,却又刹不住车。
    “我们在台湾做访问学者期间买的书,共十四箱、三百多本,今天刚刚又到了一箱。本来都是集中在一两次寄出的,却还有四箱没有到,真是揪心。”他们发现,在台湾买书,好书多,价格与国外书相比也不太贵,日治时期出版的各种台湾研究文献在内地不易见到,在台湾的小书店却可以淘到,这一点让他们很兴奋。不过,这些书怎么挤进这间已经十分拥挤的屋子呢?
    实际上,这套房子是2004年为了解决书的安置问题才买的。当时,在美院的房子已经有120平方米,但还是不够用,于是买了现在的这套,由于是顶楼,附送了阁楼,面积相比过去要大了一些,谁知一搬进来就发现,还是不够用,很多书都没法开箱,只有搬到学院的工作室,分流走一批。
    “我们想了各种办法,先是专门找到工厂定做了书架,隔板专门选用的是厚实木料,要能受力,书柜也比一般的要深,为的是能放下两排书。后来,我们发现,旋转楼梯上方的空间可以利用,就找来工人,动了大工程,架起了一座钢桥,一下子解决了上千本书的安置问题。”钢桥要足够稳固才行,这也是当时工程施工的要点。李公明说,当时住在美院,就有同事跟他开玩笑说,住在他的楼下,一点安全感都没有,不知道哪天天花板就被他的书给压垮了。
    钢桥上也装了栏杆,栏杆和书架之间,刚好可以放得下一把椅子,找到一本书,坐下来便可以读了。由于家中的墙壁俨然已成了书墙,画实在是找不到地方可挂,只能斜靠在书架边上。
    尽管屋子里书多成患,却丝毫不混乱,书一本本地摞起来,书脊大多朝向同一边,方便查找。“写东西时,要用到哪一本,也能找到,不过,有时也会买重了。”从1986年开始,他们开始编书目,至今已经有了几大本编目册;2009年开始同时输入电脑,虽然工作量大了,但也是一桩乐事。
    2
    李公明收书没有受学科概念的囿限,历史、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美学以及天文、地理、物理等专业的书照收不误。每周,他都会应约为《上海书评》写一则“读书记”,可谓旁征博引,并且不少书都是新近出版物。除此之外,他也是活跃的时评作者,积极就广州河涌整治、恩宁路拆迁、BR T之争等发表言论。
    李公明形容他读书的过程,就像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颗子弹顶替另一颗子弹,互相牵连。
    “书无不可读的心态,使自己走向宽容与多元。”正因如此,他买书没有僵化的原则和目标,也不在意是否是善本,到底有没有收藏价值,“有人说我是岭南藏书家,我实在不敢当,我在客观和主观上都不符合藏书家的标准。”
    和其他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研究的学院人不同,李公明认为自己读书,是为了行动,“大时代的读书人,即使是蜗居书室,又岂能无动于衷?”在一篇谈读书的文章中,李公明说,有些学者一辈子皓首穷经,连最基本的价值判断都解决不了,用以前的话来说,就还是“政治上的糊涂虫”;有些人只懂读书而远离了生活中的感性、本能,或以意识压抑身体、以戒律禁锢心灵,最后落得个“市场上的斯宾洛莎”。这些人都是读书不得法,把人读坏了。
    在他眼中,“以读书和写作作为一种介入社会、批判现实、追求价值理性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有立场、有意义的读书生活。”所谓的文人读书的雅致、有百万身家的藏书者的洋洋自得、商贾们的附庸风雅、只懂寻章摘句的学者们的营营苟苟、以读书为获取学位敲门砖最后奔向仕途的可怜虫,统统都只是鸡零狗碎。
    李公明认为,读书就像磨刀,就像看地形,看天气,做这些事情,并不只是读书这么简单,我好像总在等待什么、密谋着什么,“有时候,我甚至会突然冒出《红岩》里那个装疯的共产党人华子良喊出的接头暗号:‘让我们迎接那个伟大的日子吧!’———读书也是一样,是为了迎接一个伟大的日子”。

顶部
[广告]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2 15:13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 2001-2007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111935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21世纪艺术网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