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室内,宁静且暗动的艺术激情,似乎与校园外喧嚣而浮动的物质欲望毫无瓜葛。
沉默的时候极沉默,喧哗的时候又挺热闹。十来个学生,有的一看就是艺术家,有的却更像行政干部。他们是上海师范大学开设的全国第一个全日制艺术硕士油画班的学生,只是同学却不都恰少年,从“60后”到“80后”有趣地聚集在一处,倒也别样和谐。
这个班的导师是著名油画家俞晓夫,上海油画雕塑院副院长,是一位具象主义的传承者。当前卫艺术在当代艺术市场屡创价格新高,当架上绘画在现代艺术的质疑挑战下日渐衰落,当大多数的艺术家因为种种原因对具象绘画失去了耐心时,这个被友人描述为“内心深处还带有点达利的恶作剧”的艺术家,在教学上却有相当严格的一面,不假思索地崇尚严肃的艺术,要求学生学好基本功、学到真功夫。
在2005年之前,严格地说,中国没有“艺术硕士”,学绘画的深造起来就是学一大堆文艺理论,拿的文凭也是“文学硕士”。同是油画家的陈丹青,就曾经对此特别有意见,说有的研究生“艺术一点潜质都没有,就因为能够背艺术书,能够过英语和政治。 ”
如今的“艺术硕士”,英语还是要考。这个班里有个学生,前几年多次考在职 “艺术硕士”,每次都卡在英语上,我问他“觉得英语跟画油画有关系吗?”他想了想说,“至今觉着没关系。 ”
不过俞晓夫说,学英语、学政治理论,“未必是坏事,将来都有用。 ”在他看来,“艺术教育”并无现成固定的模式,但却不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对这些学生来说,生存的压力有一天总要面对,“至少有个文凭,最不济的,以后能当个画工,有口饭吃。 ”
学生们也知道,不过他们不太讲这个。
他们更愿意讲梦想。一个已经做了母亲的女学生跟我说,她喜欢这里,有天光,就画画,就觉得安心。她没有仔细地想过将来,也许一辈子都做不上职业画家。还有一个女孩子,说自己的梦想是有一天能环游世界。
现实中再可笑的期望,在这个到处是乱糟糟油彩的天光画室里,说出来都很自然。他们的导师俞晓夫自己也说:“我暖褐色的画室,是一件怀旧的灰大衣。除了旅行的疲惫,它就想拣回童年的梦。”但他画过一个青花瓷瓶“鲁迅和托尔斯泰”,并即兴在瓷瓶上写了一段话——鲁迅先生和托尔斯泰伯爵,两个想拯救别人灵魂和自己灵魂的文学巨匠,一个是阿Q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是满世界跑,一个是安娜至今仍然没有复活。可见,文学的作用是多么经不起世俗的拷问。
其实,艺术何尝不是如此。
解放日报记者尤莼洁 沈家善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