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行为艺术困境
“现场”、“身体”、“观众互动”、“伤害”、“仪式”……这些在行为艺术中已经作为沉屙痼疾般陈旧的标签,至今仍然被大多数行为艺术作品不厌其烦的标榜和套用。为形式而行为,导致行为艺术已经失去了它当初的力量,形式化了的行为艺术,虽然因当年枪击事件等原因,依惯例仍旧被官方名义上拒绝进入艺术馆和官方展览,但在普通的展览,在野的活动,乃至双年展三年展中,已经司空见惯。
走到这一步的行为艺术,与当代艺术“合法化”努力的意义完全不同,已经在社会上事实合法化的行为艺术,早已经走向自己曾经反对的方向。这并非行为艺术家的失败,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全球化、扁平化、网络化……呼啸而来的新世界让所有从旧日世界过来的人们打了无数的冷颤,到现在,早已经颤烦了;新生代的人群,虽然依旧从求学的最基层就被进行着各种洗脑式教育,但对思想枷锁不屑一顾的孩子们越来越沉迷在不一样的世界里,他们会发现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行为。
伴随着意识形态在终端个人层面事实意义上的瓦解,个人自我意识的盛行和觉醒,世界观、思想领域的多元化解放,为“打破”而鹊起的行为艺术在世界进程中被定型,当它发现它曾经的敌人消于无形,于是行为艺术逐渐对时代失语,它曾背负着的先锋大旗早已经丢在风中。
世界金融体系狂野的根系生长,全世界的人们不同程度的被捆绑进利益的追逐游戏里,与此同时,艺术家们也坠入了“艺术”的价值迷失中。昔日作为凸显“人本位”的行为艺术,也逐渐演变成了“我本位”。当这个社会仍然处于集体意识的时代,“人本位”无疑是其最大的价值体现,然而社会被金钱瓦解了,物欲的追求让社会为之疯狂,行为艺术的“我本位”不由自主的混淆于物欲张扬中。
行为艺术今天的失语是必然的,因为对“艺术”的固守,导致了“行为”的价值失效。在网络群体事件中,在社会事件的波及中,这个时代脉搏的每一次跳动,都是行为,都价值横生。吴味说:“这些有意义的舆论就是有意义的生活”。而行为艺术的意义何在?对艺术而言,它处于失语状态,对社会而言,大多数行为艺术变的毫无意义。
在这个被庞大的网络绞合成平面一体化的时代,在这个被无数网络割裂成沙状的个人即荒原的时代,“行为艺术”落入了自设的陷阱:为了反抗而反抗,它远离了自身的时代;为了强调自身存在,它漠视了社会。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行为艺术进入困境缘由何在?它将走向什么样的方向?
这个社会给我们的带来的一切还不够惊心动魄吗?这个年月里的每个人,从陈冠希到周正龙,从钉子户的小屋到服务员的水果刀,从的士罢工到汶川地震……我们早就应当把目光延伸的更远一些,“艺术家”身份或者“艺术作品”的标签,舍弃掉,我们会走的更远。
2009年第一届北京798双年展主题是“流动的社群”。其意在反映来自各个人群为社会生存和寻求自我改变而做出的精神挣扎和创造力,而这种活力来自世界各地跨越各种界限流动的社群。处于这个框架“内部”的行为艺术单元同时也处在本届双年展的“外部”,它是独立的,游移的,虚化的社群之一。我们希望看到,不再缅怀昨日的,属于这个时代的,一次或许不够成熟但目光定格在更宽广世界的一个行为艺术单元。
袁霆轩
2009年6月4日星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