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香港也有个“798”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啦啦啦
哈密瓜
Rank: 6Rank: 6


UID 19
精华 6
积分 996
帖子 257
威望 996
艺术币 876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7-2-1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9-1-29 17: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香港也有个“798”

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外景


在北京的酒仙桥4号院,有个艺术家聚集的部落“798”;在上海的莫干路50号,有个国际化的创意园区M50创意园。现在,在香港九龙石硖尾白田街30号,原本的空置工厂大厦也“变身”为承载着年轻艺术家激情与梦想的香港本土的创意艺术大厦——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Jockey Club Creative Arts Centre,简称JCCAC)。

香港首个“艺术村”诞生了

“我们的目的就是建一座艺术村,推动艺术进入社区,带动香港的艺术发展”,香港赛马会慈善事务执行总监饶恩培向记者表示。

石硖尾是香港九龙北部的一个地区,1953年前是木屋区聚集地,1953年圣诞节这里发生大火,灾民无家可归。为安置灾民,政府陆续在此建造了很多外观如字母H型的大厦,即公屋,这里也成为全港首个大型公屋村。

据饶恩培介绍,目前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所在的这座大厦始建于1977年,当年容纳了钟表制造、木工、纸扎、五金、塑料等不同种类的工业,见证了上世纪70年代香港轻工业的繁盛。但由于香港轻工业转型,很多工业迁往内地,因此,2000年起,这座工厂大厦开始空置。

对于香港人来说,“石硖尾”绝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承载了更多历史的意义。香港的新闻摄影记者余伟建在2007年就专门出版了一本名为《我住石硖尾》的书,用发生在这里的影像来再现香港近50年来的社会变迁。“实际上,在2004年、2005年左右,政府就有意保留这一地区的大厦,同时,历史文物的保育工作也开始受到市民的强烈关注”,饶恩培说。

于是,赛马会于2005年和2007年共捐款9440万港元,与香港浸会大学、香港艺术发展局、香港艺术中心和民政事务局合作,将目前的这栋位于白田街30号的大厦改造成了“赛马会创意技术中心”。中心的设计尽力保留了原工厂大厦的特色,很多旧的招牌都被原样保留,即使翻新材料,也尽量保持上世纪70年代的粗朴风格,同时加入现代建筑元素,并赋予全新用途。

交通便捷 租金便宜

2008年9月,艺术中心正式揭幕,成为香港首个专门发展创意工业的平台。艺术中心楼高9层,可租用面积11万平方英尺,为艺术工作者和团体提供120个小型单位和4个大型单位。这里的交通也十分便利,距地铁站步行只需10分钟。

“香港的艺术家对这个中心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正式揭幕之前,我们共收到了500多个申请,经过艺术发展局的筛选,目前有120多个艺术家驻扎在这里,他们涵盖了不同范畴的艺术工作,有中国传统字画、琉璃工艺、木偶制作和摄影雕刻等等”,饶恩培说。

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艺术家为了潜心进行创作,可以将自己所在的单位关闭,而其他时候可以开放让来访者参观。而这一艺术中心对艺术家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低廉的租金。据了解,对于艺术机构租用的单位租金是每月每平方英尺8港元,普通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团体的租金是5港元,而正在修读全日制艺术相关课程的学生或毕业生可以申请资助,只需缴纳每平方英尺租金3港元。

创意艺术中心的地下一层是一个实验剧场——“黑盒剧场”,有120个座位,可以出租给香港本地所有那些立志于舞台表演的团体,价格为每4小时4000多港元,价格相当低廉。“这个剧场本身是由一个天井改造成的,屋顶是后来加上去的,在香港,这样的小型艺术表演场所非常缺乏,现在,香港大约30%的舞蹈和话剧艺术家租用这里进行演出和彩排”,饶恩培介绍。他还表示,现在赛马会正在进行的一个新的计划即“赛马会艺术场地租用赞助计划”,通过艺术发展局审批的表演团体可以免费租用这里,剧场的租金由赛马会支付。

最终要商业化运作

张志平在艺术中心小有名气。他本来已于2000年去台湾艺术村发展,由于中心的建立所以回流香港。在中心创作的短短8个月中,已经有6件作品问世。他的作品古怪而奇特,比如为人像的腿上装上撑地爬路的青铜手臂,还有长着蜥蜴尾巴的男人塑像被封在扭曲的玻璃里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作品是一个用工厂废弃白色塑料衣架制成的头像雕塑。“我喜欢这里的创作环境,新旧交融的旧工厂,让我非常有投入感”,张志平对记者说。

比起张志平在入住艺术中心前就有一定的艺术积累,于2005年毕业的卢声前还是一个新手,他一直怀揣着服装设计的梦想,并把自己的品牌定名为“PLOTZ”。虽然目前小小的工作室只有他一个人,但是他却干得十分带劲。在采访中,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用废弃的软铁丝网刷上白漆、塞入白棉纸制成在照片中看上去独特又光彩的模特头饰。他说,他想让更多人认识他的作品,而他的一部分作品在2008秋季已经走上巴黎T台。

据饶恩培介绍,为了这些刚刚起步的艺术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心有很多的倾斜优惠政策。但是,“最终中心要发展成商业化的中心,目标是让艺术家靠自身力量维持生存,因为政府不能永远出资赞助他们的发展”,饶恩培说。

顶部
[广告]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2 19:23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 2001-2007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173953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21世纪艺术网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