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西安市纺织城里有个“艺术798”
啦啦啦
哈密瓜
Rank: 6Rank: 6


UID 19
精华 6
积分 996
帖子 257
威望 996
艺术币 876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7-2-1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7-10-28 01: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西安市纺织城里有个“艺术798”

提起艺术工厂,闻名国内外的有北京“798艺术工厂”、上海苏州河等,这些艺术区不仅让国内艺术家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当代艺术。而西安“艺术工厂”的出现,虽在陕西省内艺术界引起关注,但于公众却相当有些信息“屏障”。这个艺术区是怎么诞生的?它的前景如何?……前不久,记者带着问题进行了走访。

    艺术家有了大空间,也有了大作为。

    西安纺织城纺西街238号(原西北第一印染厂)附近的住户们发现,进入2007年2月以来,一向平静沉寂的院子越来越热闹,前苏联援华时盖的老厂房陆续搬进了一群服饰时髦的男女,他们分别将3个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车间分成若干个空间,经过简单装修后,装上统一门锁,门左右还挂上了一个牌子,标有某个人名的字样……好奇之余一打听,原来就在他们身边,这个老工厂已摇身一变成了西安的一个当代艺术区——西安纺织城艺术区。

    今年6月22日,“西安文献展”在这里揭幕举行,向媒体和大众正式宣告西安“艺术工厂”的诞生。大量艺术家工作室和当代艺术机构开始进驻这里,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闲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摄影、广告、油画、陶艺、雕塑、画廊等各种空间的艺术聚集区,使这个地方在短短几个月里,已有60多位艺术家落地生根。他们在这里率情率意进行艺术创作。这片废弃的厂房如今弥漫着一种独有的艺术芬芳,成为陕西当代艺术家圈子里最具影响力和人气的艺术区域。

    发现篇:艺术工厂,艺术“兵马俑”?

    斑驳的墙壁,静谧的气氛,如果不是墙上贴着“西安文献展”的抽象招贴,你也许真的会以为这里就是一处已经停止使用、没有利用价值的厂房而已。

    仔细看去,破旧的厂房外,巨树参天。长期废弃杂草丛生的空地上,看似凌乱地弃置着各类风格迥异的雕像、陶艺和铁艺作品,这些与“文献展”的活动招贴广告相映成趣。

    西安纺织城艺术区A车间。在年轻艺术家白夜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记者看到,闻讯而来的观众,面对作品,第一反应是“看不懂,挺新鲜”,也有一些人一边仔细观看作品,一边拍照,不时还与主人轻声交谈。

    白夜的画是一组用曲线勾成的丙烯挂彩画,能带给大家丰富幻想空间,影射着某个瞬间或情景,甚至带有些讽刺意味。他的作品《一只瓢虫的历险记》、《潜水员》、《龙卷风》和《死神与佛的对话》等,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又结合了艺术家幻想出来的荒谬情节。提供给我们从任何一个局部开始观察的思维方法和三维视觉。

    据说白夜有一种密码,观众只有掌握了这种“密码”,才能看懂画家的含义。对于观众的误读,他显得不在意,拒绝解释作品,并引用一位西方著名艺术家的话“画家在迫不得已用语言解释自己的作品时,是一种耻辱。因为如果能用语言描述清楚,就不需要创作了”。

    他的画不是油画,也不是国画,甚至不能准确地归入传统的国油版雕的任何一类。但也许,恰恰当画种与艺术的界限变得模糊时,“当代”的价值及其轮廓却悄然清晰起来。

    在张晓明用旧室内篮球场改造的工作室内,他的摄影展《客场》正在举行,摄影家在各地采风时,各种人物的表情,通过独特的镜头,现在神态各异地走进了摄影家的“主场”。

    占据了一印3个大车间,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ABC三区门脸都很小,B区进门左侧墙上,还挂着1989年9月12日,江总书记在侯宗宾省长陪同下来这里参观的历史照片;一个逼仄的拐角,更有不知从哪里淘来的“西安市向阳区长江墨汁厂革命委员会”的长条木牌。

    也有大手笔。国际著名华人建筑师马清运一人就独自租下了一个车间,现在刚刚进入清理墙面工作,装修工人正在粉尘中卖力工作,参观者根本走不进去。当“西安文献展”策展人、艺术总监岳路平指着马清运的车间开玩笑地说“三号坑”时,不知他脑海里是否正在预演,若干年后,这里成为西安“文化兵马俑”的场景?

    问题篇:苗圃?鲜花?

    10年前,这家曾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西北纺织印染行业最先进的工厂让职工们下岗回家。上万平方米的车间开始被闲置。 10年后,两个本来不太可能产生交集的产业正在这里共同生存——在一些闲置的厂房内,四五十位年轻的古城艺术家建立起艺术工作室;就在“艺术车间”旁边,一家生产拉杆的汽配车间仍在努力生产。午饭时分,两位工人坐在外面空地上,茫然地望着他们所不知道的工种。

    从印染厂到“艺术车间”,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文化产业,一印的变迁并不是一种偶然。年轻的艺术家和年老的工人,在同一块地方生产,但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圈子里。两个世界怎样共存,艺术的生命怎样才能更为长久?

    屋顶一侧斜铺下来的大扇玻璃窗让光线均匀而稳定地洒进工作室:周围是白涂料刷就的方砖墙面,后现代金属灯罩下,白夜告诉记者,身为艺术家,他在参观了北京798与上海莫干山等诸多国内艺术区后自问:人常说,北京是政治的,上海是商业的、西安是文化的,可古都为什么却没有这样一个老建筑与当代艺术“联姻”的艺术区?岳路平说,“这里包豪斯老建筑良好的采光、高挑空旷的空间令艺术家非常满意,一年两万元的租金更是他们选择这里的根本原因。”

    和白夜一样,董俊、程乾宁、纲智、胡小玉、王风华、高曹……四五十位年轻的艺术家们,也陆续将工作室搬至艺术区。像白夜这样原创型、作坊式、资金实力不大的中小型工作室是纺织城艺术区的主体。对于年轻人来说,有成名成家的艺术家做邻居当然为荣,但有时,特别是对于那些探索者,那些有才华但还没那么有名,且符合当代艺术精神的艺术家们来说,有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也许会更有趣。

    据了解,与798成功的商业艺术运作模式完全不同的是,纺织城艺术车间是保守的,绝大多数艺术家都将这里定位为个人的私人工作室。他们要到这里来进行创作只有利用周末和下班的时间。

    某同城媒体上月对艺术工厂进行报道后,这里开始人流渐密。如果说艺术界人士来参观是“内行看门道”,诸多好奇而来的普通人就是“外行看热闹”。对此,美院教师陈小春的看法是喜忧参半:“我们看中的是这里安静的创作环境,艺术工厂的自然形成、发展非常难得,也非常脆弱。来参观的人多了,人气旺盛的同时,势必会带来治安等方面费用的增加,这些费用无疑会直接摊派在艺术家身上,而费用的不断上涨,是否会迫使一些经济拮据的年轻的艺术家关闭工作室?现在,这里还只是苗圃不是花房。”

    据悉,在苗圃间举行的首届西安文献展已经结束,西安的当代艺术家们将带着展览的作品离开纺织城,进行巡展,让西安的当代艺术走出纺织城走向全国。

    利用废弃工业建筑或遗址改建为公共艺术中心在国际上非常流行,比如美国麻省当代美术馆、悉尼岩石区等都是成功案例。但在国内,如今越来越多的古代建筑得到重视,而一些老厂房、老办公楼等当代文化遗产却乏人问津。以至于一些颇有价值的老房子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拆掉,如何保护这些老建筑?纺织城艺术区的出现,是不是老建筑的一个新出路?它是否能像北京798那样成为城市新地标?是否真能成为西安当代艺术的聚集地和普及地?这一切,有待时间这位魔法师的论证。

顶部
[广告]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3 01:28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 2001-2007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159085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21世纪艺术网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