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0o0o0o0o
苹果
UID 356
精华
4
积分 341
帖子 109
威望 341
艺术币 362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7-11-15
状态 离线
|
|
画廊所做的事业功德无量
由梵高展览引发的对话
对话人物:
陆洁民(市场资深专家)
何金芳(《画廊》杂志总监)
梵高是19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集“狂人、诗人、情人”于一身,在世时只卖过一张画,但逝世100周年却有600万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排长龙看他的画。2010年,在梵高逝世120周年之际,全球必将会掀起“梵高热”,而目前在台湾展出的梵高展,已率先在台湾掀起了“这股热潮”。一直以来,大家对台湾稳定的藏家系统及画廊规范都赞赏有加,殊不知台湾政府及各机构为艺术的推广和民众的美术教育做了大量工作。潜移默化的美术教育,其实就是在培养未来的藏家。本期的对话,就是从梵高的展览谈起,由市场资深专家陆老为我们介绍台湾机构对艺术的细致的推广工作,而他提出的“画廊所做的事业是功德无量”一话更值得大家思考,藉此供大陆的美术馆和画廊借鉴,期望能够加强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而提高民众的鉴赏能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收藏也就不会太遥远了。
《画廊》:台北历史博物馆最近展出梵高展览,听说观众挤爆了美术馆?
陆洁民(以下简称“陆”):可不是!生前没人买他的画,死后没人买得起他的画!梵高燃烧的灵魂激起台湾民众的高度热情,我都连续讲了十几场讲座,昨晚还帮摩根富林明投资公司的300多位VIP客户做看展前的讲座。
《画廊》:博物馆组织的吗?
陆:不是,都是企业、媒体他们自发性的行为。这次展览是历史博物馆跟《联合报》联合主办的,他们作为媒体起到一个很大的宣传、推广作用,台湾很多大展都是跟媒体合办的,这也是为什么台湾每次大展的推广力度都很强。去年米勒来展时,参观人数达到67万人次,在大陆这个数字算不了什么,但在2000多万人的台湾岛算是了不起的了。
《画廊》:也算厉害了,国内最多的一次是2008年中国美术馆的敦煌展,也才60多万,上海双年展是20多万,艺博会就更少了,多数在2万左右。有没有考察过,这种大展对民众的教育有多大作用?
陆:肯定是有作用的,2008年米勒展后,台北艺博会参观人数是7万多,是历年最多的一次,翻了接近一倍,2009年是4万多。因为是金融危机降了下来,今年艺博会是不是也出现梵高展后的人潮效应,我们将持续跟踪。
《画廊》:大陆的艺术爱好者其实并不少,但就是还没形成周末逛美术馆、艺博会,甚至收藏的习惯。
陆:艺术,绝对是跟GDP挂钩的。在台湾,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是艺术市场的发展初期;80年代GDP达到6000~8000美元时,艺术市场开始进入成熟期;90年代初期,GDP达到8000~12000美元时,台湾的艺术市场迎来了繁荣和收获,最终形成台湾今天成熟的收藏群体,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经过几个阶段锻炼出来的。大陆也一样,必须经过这几个阶段。
《画廊》:据中国社科院专家最新发布信息,明年年底,中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那就是说中国目前还只是处于艺术市场的发展阶段,早期的美术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陆:的确这样,收藏家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这次梵高展览,金融行业的摩根投资、荷兰银行(现在为苏格兰银行)、《典藏》杂志、电子公司、扶轮社、读书会、学校和媒体(电台、报纸),都利用这次机会大肆开展美术教育。他们知道我以前讲过梵高,所以都邀请我去讲。我针对不同的受众,讲不同的内容。例如摩根投资公司的VIP客户,他们当中可能有很多已经是藏家了,对梵高都有一定的认识,我就会从梵高的人格、心境及创作的欲望,生存的希望和灵魂的渴望,并且在线条、笔触、肌理、构图、色调等方面做说明,引导他们了解梵高每个时期的代表作,激起他们进一步了解艺术的渴望。因为收藏不只是收一张作品而已,而是艺术家的人生体验、人格魅力,那些只是在作品前浏览不到15秒的人根本不可能了解那么多。我为《典藏》杂志讲了2场,主要是他们的订阅客户和读者,在他们的咖啡厅讲的,人都挤爆了。通过梵高的讲座,很多人开始对艺术感兴趣,现场订阅了杂志,因为他们觉得《典藏》杂志可以让他们获得这些信息。一些企业甚至利用午餐和午休的时间,为职工补上美育的精神大餐,确实令人感动。
《画廊》:可以说是全城总动员了。我想,如果美术馆和画廊,不要说对每一个展览,一年当中能对2个重要展览这样全面铺开去做,那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要知道,美术教育工作其实就是培养潜在的藏家,当他一旦富有了,就会想到购买艺术品。
陆:对,收藏的确是富足之余以后的行为,但前期的铺垫工作一定要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画廊所做的事业是功德无量,因为他们要像传道士一样,不断地传教、推广艺术,要是只想赚钱,而没有对艺术的理想,那么就别开画廊了,做什么生意不行?要开画廊之前应该想清楚有没有发掘好的艺术家及推广教育的理想,从而提升公众的欣赏能力,进行收藏。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展览和讲座之余,他们还制作一些衍生品,也是对艺术一个很好的宣传。像这次展览做了马克杯、T恤、雨伞、明信片、复制画……等衍生品,琳琅满目,大家在看完展览之后,都会买回一些精致的小礼品。上千万美金的作品买不起,但买一张复制品挂在家里不也挺好的?不但可以美化家居,影响下一代的美感经验,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选择自信,更能够纪念看展经验,朋友来到家中作客,还能藉此引发社交话题,互相分享美的心得。看展览、买艺术品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时尚,是身份、财富的象征,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如果一个人穷得只剩下了钱,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
|
[广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