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沪上画廊仅三成盈利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饼干
豌豆
Rank: 2


UID 26
精华 0
积分 88
帖子 30
威望 88
艺术币 11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3-6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7-8-22 22: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沪上画廊仅三成盈利

  近几年,书画拍卖市场在内地颇为活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画廊业的步履维艰,由于叫价方式不占优势,经营题材较为雷同,沪上画廊仅3成盈利。

  拍卖行成市场主体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有近千余家画廊。但如今,有着8到10年“工龄”的画廊已所剩不多,特别是在2004年、2005年期间高价进货的画廊,不少已停业、歇业或转营其他行业。
  另据了解,全国目前有800多家艺术品拍卖公司,一年举行约千场拍卖会,拍卖总额达150亿元。上海有艺术品拍卖资质的大约有四五十家,虽然竞争激烈,但沪上不少拍卖行依然加大了投入力度,在艺术品市场占据主动。目前买方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其中上海本地买家占60%,江浙占30%,其他地区占10%。

  画廊仅3成盈利

  “目前,沪上画廊业有盈利的仅占到3成,4成勉强持平,还有3成则处于亏损状态。”上海乾锦堂名家画廊主持徐和平告诉记者。
  徐和平说,2003年前后,画廊曾经有过一段兴盛期,不少人看到艺术品市场热起来了,便一窝蜂地转行开起了画廊,他们之前的身份是企业老板和藏家,如今一下子转到画廊的经营者,“功力不深”、“门槛较低”等问题就暴露出来。如看到一些人物画家的作品卖得好,就赶到拍卖公司抢拍下来,1500元/尺,没想到被套住了,只好摆在店里,1000元/尺也卖不掉,结果维持没多久画廊就经营不下去了。
  还有一些画廊,将手中的作品送到拍卖行委托拍卖,既省下为画家推广宣传的种种费用,又加快了卖画的速度,以此来维持生计。

  买家青睐拍卖

  在国际市场的日常交易中,画廊和拍卖行都拥有其固定的消费群,为何在内地,画廊业的吸引力不及拍卖行?
  上海汲古斋经理杨育新认为,购藏者买画,除了从画家手中购买,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从画廊购买,二是从拍卖会上竞拍。对买家来说,到底选择哪种方式比较合适,这并没有绝对,需从作品的性价比来衡量。
  但由于画廊采用的是减价式的销售方式,即买卖双方根据定价商量价格,先天不占优势,因此人们往往更青睐于拍卖公司从低到高的叫价方式。如同名家同题材的一幅作品,拍卖行里可能2万元起拍,画廊里却标价5万元,价格之间的落差无形中使购藏者将更多的目光转向拍卖行。但事实上,好的作品在拍卖行一般很难以起拍价拿下,有时可能最后的成交价比画廊还要高。

  题材雷同制约发展  

  “制约画廊业发展的另一软肋是题材雷同,缺乏个性。大多数画廊出售的均为表现中国地域性风土人情的画作。”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随便逛一下,就可以看到10家画廊中有9家在出售描绘江南水乡小桥流水风光的画作。画作题材、表现手法的雷同,再加上大多数画廊彼此在经营方针上相仿,毫无特色,时间一久必然使购藏者失去了新鲜感。

  画廊并非毫无优势

  据一位市场资深人士分析,虽然目前拍卖行占了上风,但画廊并非毫无优势。拍卖对作品的价格有“放大”效应,甚至为追求“纪录”有不诚信行为。相比之下,画廊是按照市场价来确定艺术品的价格,较为真实。
  因此,虽然拍卖火了,但是画廊并不会没饭吃。有竞争才会有机会,有竞争才能让画廊更好地生存下来。如果在这样的竞争中能够生存下来,那样的画廊才是真正有实力的。

顶部
[广告]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2 20:06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 2001-2007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154354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21世纪艺术网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