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ipai
西瓜
UID 17
精华
19
积分 1273
帖子 313
威望 1273
艺术币 1234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2-8
状态 离线
|
|
谈展览摄影作品的装裱
如何参加展览--谈展览摄影作品的装裱
鲍昆
在前一篇《如何参加展览--谈展览摄影作品的呈现》之后,一些朋友留言问我如何装裱的问题,才想起把这个环节忘说了。
这些年大家手头钱富裕多了,有钱的激情也经常用在展览的摄影作品上。在各个摄影节上,可以看到千奇百怪的照片装裱,一些朋友在这方面用尽了心思,花了很多的钱。我们可以看到有用两百年以前欧洲贵族爱用的洛可可风格的堆石膏油画框、用原木表皮临时钉制的所谓“原生态”画框、用各种彩色铝型材做成的相框、当下收藏最时髦的“三明治”画框装裱等等。
中国古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说的是人和物还是需要适当包装(化妆)的,这样才能显示出身份来。按这个道理,上面所列举的各种包装(化妆)似乎都有道理。不过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中国这句老话发明的时候,是中国还穷的时候。那时,你要让别人高看你一眼,争取办事儿时有点份量,你就得体面一些。怎么体面?就是要“捯饬”点值钱的穿戴在身上。对方不见得尊重你,但肯定尊重钱,谁让大家都钱少呢?所以,“捯饬”是穷时代的基本现象,要不怎么叫“穷捯饬”呢?越穷,就越要“捯饬”。
现在不同了,工业革命最大的本事就是最后让什么都不值钱,什么都跟以前满街堆着卖的萝卜白菜一样。现在不是满街都是摆摊卖房子、电视机等各种贵重物的吗?萝卜白菜现在反而金贵了,价格不说,起码有了包装不在地上堆着卖了。在未来的高度物质化社会中,最最金贵的还是人本身,越来越不会因为你开着“宝马”吉普车就多得到点尊敬,反而可能会迎来鄙视,人们会认为你脑子有问题,不知道为这个世界的清洁尽量少祸害一点。
回到摄影上来,这个行当中最后最最珍贵的还是作品,是你眼睛和心灵留下的那个影像。要展览,是请人们提意见和传播;要装裱,是为了让作品更工整和完美。说白了,装裱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所以,那些什么堆着石膏花纹漆着金漆的,用原木表皮夸张地显示原生态的都属于喧宾夺主了。人们是看你的作品呢,还是看比作品还晃眼的包装呢?
那到底什么样的作品装裱属于恰到好处的呢?
首先要确定在什么样的场所展出,什么目的。目前摄影作品的展览场合基本有三大类,它们是——社会公共文化空间,带有权威特点的不同级别的美术(艺术)馆和博物馆、面对收藏家的艺术品画廊(也有点公共空间的意思)和各种各样的摄影艺术节了。每个场合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将决定展览作品的装裱方式和投入程度,不能一概而论。
1,
在艺术馆和画廊展出的,因为主要面对的对象应该是业内的专业人士和社会上的收藏人士,作品的装裱需要比较讲究,但也不能装裱喧宾夺主。所以在这两个空间展出的作品装裱反而显得朴素简单。但其实不简单,这种简单是表面的,是为了不喧宾夺主,是为了突出作品。为了这些目的,简单的表面后面恰恰是昂贵。因为这样装裱对材料和工艺要求都极高,价格自然也不菲。在这样空间,装裱主要分为无框和有框两类。无框是将作品直接冷裱在铝塑板上,利用铝塑板本身的平整性给作品一种干净利索的时代感。这种装裱板材非常重要,价格差很大。装裱工艺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在全国只有北京的几家能够保证不出气泡,其他城市好像还没有。有框的一类内分传统的有框类和时下以铝塑板为主要基材的加框。后者是目前很时尚的所谓“三明治”方式,也叫“悬浮框”装裱,将裱在铝塑板上的作品再用龙骨支在底材上,造成悬浮感觉立体感,外再加框。这种装裱方式效果很好,但价格不菲,并不是多数人的选择。传统的有框装裱方式就是卡纸和外框,但由于所选材料的不同价格可谓云泥之别。外框绝对不能用传统的绘画作品外框,应以简洁明快为准,也就是在线条之外不需任何装饰。框材有木质和铝型材两种,本色或白色、黑色的木框都是比较流行的。铝型材相对使用较少,因为总是给人廉价的感觉,其实好的铝型材价格还要高于木质的。
2,
在摄影节上展出作品的装裱就千差万别了。因为那里展出空间复杂多变,要看组委会在空间设计上诉求考虑了。比如平遥前年就增加了画廊展区,那里的展览装裱完全可用画廊模式。但多数摄影节的空间都是相对简陋临时性的,面对的观众也更为大众化,所以装裱应该力求简易和一次性。
如果尺幅不大可用KT板装裱,能够达到平整性要求。这是摄影节展览最主要的装裱方式。有的朋友在KT板外侧一般都加黑色塑料扣边儿,造成视觉上的假镜框感觉,另外也起到保护KT板不至于被轻微的磕碰破坏边缘。由于这种方式太大规模的使用,在效果上已经给人形成“穷人美”的感觉。建议在运输时如果包装精细一点,不如不用那个“边儿”,因为它对你的作品展出不但不能增色反而减色,和你的愿望适得其反。我认为用KT板最好是四面“出血”的方式,不加框最好,既简单又明快。
由于现在输出材料非常多样性,一些国际性的展品因为考虑到参加摄影节是临时性的活动,没有必要把“原作”加上高额的运输费和保险费来参展,所以他们往往采用一些如卷轴现场抖开悬挂和将作品不装裱直接在墙上用钉子钉的方式。这其实是个无奈的办法,但一阵被我们认为是一种新型的装裱展出方式,认为很时髦。这是误会,其实是无奈之举。不过这种无奈之举倒是给了大家一种可能性的启示,就是展览表现其实有很大的自由度。在各种各样的装裱样式背后,观众真正感兴趣的还是作品本身,所以无论何种装裱都要记住不能喧宾夺主的原则。
需要指出一些要规避的错误装裱。很多朋友挂出的作品是在原影像之上又进行了一次平面设计。比如,最普遍的是把作品和图注设计在一起并打印输出在一个幅面上。更有甚者,许多朋友还要在这个小小的平面内再加上一些花里胡哨的装饰,比如一个装饰性的书法字什么的。这些都极大地破坏了原始作品的感染力,因为观众已经无法认真地将眼光停留在你的作品上,他们会感觉在看一个像杂志报纸一样的印刷品。这样装裱是不可以的。摄影作品和图注是必须分开的。不要留下电脑制作的痕迹,因为电脑太简单,不要让一处的简单给人造成整体简单的印象。
3,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当下摄影作品的所谓“创作完成”已经不是过去的那种以摁下快门作为划分点的标准了。由于摄影的前期的普及型和简单性,图像制作的简单化和低廉化,造c**们对平面视觉艺术欣赏的更高要求。一件摄影作品和一个摄影计划的最后完成,是以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曝露展现等诸多因素综合实现之后才算的。摄影展览也是一次综合性的视觉艺术,一切都以最后的展出为主。成功的专业的布展,会让一般的作品生色;同样,失败的布展,则一定让优秀的作品大打折扣。
4,
借此机会也给各个摄影节提一个建议,不妨考虑批量购买一些画框和卡纸,作为标准展框在每次摄影节前向艺术家们出租。这是一种服务,既可提升摄影节展示的档次,也可得到艺术家摄影师们的欢迎,免得他们每年为此劳神费力,破费不菲。我记得1982年我和凌飞等人办展览时,中国摄影家协会就提供了由意大利艺术家赠送的镜框给我们使用,效果非常好。我们摔坏了好像还赔偿了,不过没收租金。
摄影节上的KT板装裱。
画廊里的铝型材背板加白色木框装裱。
摄影作品加传统油画框,看起来不舒服,总是感觉两个不同的时代粘在一起了。
摄影节上的铝塑板装裱,显得较有档次。
摄影节上任曙林用广告写真布制作的作品,无装裱用钉子钉在墙上,很别致也颇符合作品的题意。
|
|
[广告]
|
|